從「點線面體」,看Amazon、Google和你自己的戰略規劃
這篇是我與生鮮時書合作的第一篇文章,是生鮮時書的每週選書介紹,請大家多多支持!
生鮮時書是一個小而美的知識分享新創,在網站上會和時事或是科技史結合,深度介紹書籍或觀點,我一直是生鮮時書的讀者,想不到變成專欄作家了,人生真是奇妙呀!
這是生鮮時書的連結:
最近我讀到了一篇文章,是梁寧的產品思維三十講中,引用中國曾鳴教授提出的「點線面體」的戰略概念,覺得是不錯的分析架構,所以拿來分析一下Google與Amazon如何從「點」開始,到今天成為屹立不搖的一個經濟「體」,也來分析一個人,該怎麼做生涯規劃,還有最近的社會是不是公平之爭(好萬用)。
什麼是點線面體?以下是我的個人解讀
點:可能是個別的產品、功能,或是個人技能。
線:兩個點能連成一個線,指的是幾項單一能力的點,能發揮綜效,例如具有溝通能力的工程師,能讓專案運行更順暢,或是具有法律知識的醫生,能保護自己避免風險。
面:許多線組成了面,且彼此互相強化,形成網絡效應,例如越多人到KKDay上購買旅遊行程,KKDay對旅行社就有更大的談判力量,能談到更好的條件,吸引更多人購買行程。
體:許多的面,組成了一個體,這個體是一套生態系統,在這生態系統裡面,多面向的角色,為了多面向的目的,依附在這個體上,彼此競爭或共生。
其實這些定義中間有模糊地帶,例如有時候你不知道這家公司的定位,是屬於「面」,還是「體」,我想是因為從「點」到「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非絕對的分界。
以下是我用Amazon和Google做為範例,快速分析這兩家公司的點線面體布局。
Amazon的點線面體:
點:一開始Amazon是以網路購書起家,容易被取代,只要有其他人也提供網路購書,價格比較低,速度比較快,就會變成強大的對手。
線:將各點的優勢延伸,連成了線,例如對消費者來說,Amazon的存在,從網路買書方便,延伸為「各種平常書店找不到的書,都能在亞馬遜上找到」,再加上出貨的物流能力、庫存管理能力、低價進貨能力、品牌與信任,讓亞馬遜成為非常具有競爭力的線。
面:從線的優勢展開,整合許多的線,張成一個面,所以Amazon不再只是賣書,一開始他延伸到賣玩具,到現在什麼都找得到,在這個面上,所有點與線都藉著彼此的優勢,越畫越密,終於形成面(其實這是一篇微積分文?),Amazon也藉由龐大的交易量,壓低供應商的價格,提供更多優惠,用資金擴張其物流網絡,再衝高交易量,一步步打造能自我強化的雪球,一路轟隆隆滾出現在的帝國。
體:Amazon不只是電商,而是成了一個生態系,連賣家的基礎建設,例如AWS、出貨物流、通路……都架在Amazon上,甚至亞馬遜還推出智慧音箱,要用「生活中的語音命令」這個介面,讓使用者無時無刻都能消費,擴大其滲透率,也讓賣家與開發商更依賴Amazon。
Google的點線面體:
點:一開始是單一的搜尋服務、接下來推出郵件服務、地圖服務等等,這些都只是個別的產品,其實個別要被其他app取代都是可以的。
線:Google利用搜尋、郵件、地圖服務等種種完備的生活服務,擴大使用者的依賴,也得知使用者偏好,將使用者,以及想接觸到這些使用者的商家,精準串聯起來。
面:將各種服務串起來,建立了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入口網站」,之後推出了Android OS--智慧型手機的「入口平台」,利用大量的使用數據、資料庫以及單一帳號,將所有Google使用者緊黏在平台上,人們的生活再也不能沒有谷哥大神。
體:利用Android上的Google play app平台,建立了一個可以和Apple媲美的生態系統,一切都為手機硬體廠商、開發者,以及使用者準備好了。Android加速了手機的普及,與蘋果一起定義了移動平台的新風口,將硬體廠商、開發者、使用者、廣告供應商……等,都牢牢地黏在Google的介面上,再利用數據及人工智慧,不斷強化每個點線面的強度。
有人問四大巨頭(Google/Apple/Amazon/Facebook),哪一個最容易被取代?
這真是好問題!但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這四家公司都已經各自發展成雄霸一方的經濟「體」,結構超堅實,即使要挖掉一角都是不簡單的,如果是你,會選擇哪一個呢?(這問法好不負責任XD)(但我心中的答案,要再寫另外一篇長文了……)
生涯發展的點線面體
點:個人的能力,例如以一個專案經理來講,就是專案管理的能力,以業務來講,就是銷售能力。現在很流行的斜槓青年的概念,與其說是一個「有多個點」的人,我反而更期待這個人能夠將自己的「點」,連接成有綜效「線」。
線:與他人合作,結合不同的點,創造出更大的成功。例如PM即使長於專案管理,但沒有團隊還是沒用的,好的PM應該要能借助自己專案管理的能力,與工程師、測試人員……等角色合作,成為一道橋,讓團隊發揮更大的價值。同樣的,只有會銷售的業務也是沒用的,你還要有行銷幫你打知名度,也要有產品可以賣呀!
一般來說,擁有協作能力,能統合多方資源的人,在市場上已經會是占許多優勢的人才了。
面:再怎麼厲害的團隊,若是在一間普通,甚至是向下沉淪的公司,也很難發揮出價值,這我非常有感,當年在新創公司的我,拚勁十足,天天工作12小時以上,管理公司最大的產品,但賺的錢以及贏得的市場認同,遠比不上我到瑞典監控龍頭公司,只專心做產品策略定位與推廣來得多。
因為這間公司已經將整個面都鋪好了,有強大的市場品牌、顧客認同度、通路與夥伴,品質與技術都是頂尖,我的策略只要使力在對的方向,整個輪子就能快速運轉起來,帶來槓桿般的成功。
最近,「社會是不是公平的」這話題很熱,我是站在「社會是不公平」的那一派(我的財金系背景與社會系背景打架,永遠是社會系打贏,哈哈!)。
即使你看到的是兩個一樣努力的點,但他們站在不同的面上,能延伸的視野、能到達的高度,就是遠遠不同啊!但我不會因此就放棄,做一個不努力的點,即使起點不同,能不能擴張出屬於自己的面,還是自己的課題。
不過反過來講,我也不會去鄙視無法成功的人,認為他們是不努力,這也太缺乏自覺,我們能「平庸地活著」,已經是很大的幸運了,也許也有人很努力往上,但是他所在的面就是一直向下滑動,即使他們累了想要好好休息,也完全不能責怪他們啊!(這段的轉折好多,看到我的內心兩派勢力交戰了嗎XD)(講這麼多其實大家想看的是傳統媒體與自媒體之戰不是社會公不公平(死))
體:是我們傳統說的「天時與地利」、是風口,甚至是新的遊戲規則。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所有事情,都要去看他的脈絡。
我的前公司監控龍頭為什麼會崛起呢?因為當時整個監控市場的傳訊方式,都在從傳統的類比,轉為網路數位化。而我的公司Axis發明了第一台網路攝影機,帶動整個監控產業往數位化邁進,乘者這股勢頭崛起的廠商太多太多了,這也造就了台灣(曾經)監控產業的榮景。
同樣的,為什麼王永慶能成為一代巨富呢?當然不是一堆報章雜誌講的--他節省到不行,或是賣米服務很好。
除了他本人的經營能力(點,統合成線的能力)之外,當時塑膠是政府大力扶持的產業--1957年台塑設廠,背後有政府的扶持,1960年代,台灣石化產業起飛,1970年代,石化工業更是十大建設之一,同時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消費主義興起,也創造了大量的需求,這些都是王永慶崛起的「體」。
他做對的事情是,攀附在一個崛起的「體」上,做一個強大的「點」,整合了許多「線」,創造了一個「面」,也就是他的石化王國。
所以,對你來說、對台灣來說,這個「體」是什麼呢?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IoT?
這些詞早已被媒體炒到大紅大紫,但我有時候又認為,這個「體」被強調的太過了,反而變得很空泛。
若是一間公司,並沒有很具體的描述他產品的切入「點」,還有他要如何透過這個點,創造出一條價值「鏈」,提供給他的客戶更多價值,而是直接從「體」來描述他的產品,例如說我要做AI、智慧家庭、智慧零售……等等,其實很難吸引人,因為顧客實際上並不知道你為他解決了什麼問題,體實在離他們太遙遠了。
這個「點」,在我心中也理解為「痛點」(未必是梁寧的本意,我任性哈哈!),抓準時機與痛點,一次一個,用力地戳下去(所以最近宏碁推出的智慧佛珠,真的是很精準切入的一個點啊!),然後再下一個點,才能延伸成線;展開成面,撐開為體,這一切需要循序漸進,Google也是從一個搜尋做到極致開始的呀!
這是我的理解,對你來說,你的生涯點、線、面、體的策略,又是什麼呢?
BTW,如果面像這樣好爬就好了(誤)(純粹只想貼貓圖)(我這個人很簡單…)
(其實文章早已在生鮮時書刊出,但這邊文章po文時,又偷渡加了一些內容,越寫越多,只好兩邊都看,來找碴加了什麼吧XD)
若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下「拍手」給我支持並轉發給你的朋友們(可以多拍幾下手喔),
或是「Follow」我,讓我提供更多優質文章給您,當然也可以用街口支付,掃碼請我喝杯咖啡喔!若不會用街口打賞請參考:如何用街口支付小額支持作家
關於拍手,我想來做個實驗,我希望拍手除了支持之外,也能嘗試做為投票工具,所以:
如果你/妳只是單純喜歡這篇文章,請給我1–9個拍手。
如果你/妳願意轉發這篇文章,或推薦給妳的朋友,請給我10個拍手(然後轉發XD)。
如果你/妳很喜歡我的「科技策略」類型的文章,請給我這篇文章11個以上拍手,越喜歡當然可以拍越多,我之後會為你常寫的!
當然也可以回覆我,對這篇文章想法如何,之後想看到什麼,很希望得到你/妳的反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