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永遠不會告訴你的秘密」吐槽及內容農場套路分析
近來數位時代登出一篇文章:看準人性「懶」、愛走捷徑,知識付費其實只是賣焦慮?而作者拾遺風靡中國知識付費圈的原文是:羅振宇永遠不會告訴你的秘密,看完這篇文章,心中浮出許多想吐槽的點,其實我不知道為什麼這篇文章會得到這麼多人的贊同,他純粹只是一篇論述不嚴謹的農場文而已,當中包含了七個推論上的謬誤以及三個「套路」,讓我來一一拆解。
建議大家先閱讀完「:羅振宇永遠不會告訴你的秘密」一文,然後思考這篇有沒有說服你,再搭配以下吐槽服用。
邏輯謬誤1:「以極端故事取代論證」
文中用浮誇的方式講了三個人的故事,包含整天利用各種零碎時間在聽知識付費app的劉剛、付了很多錢但一年後沒什麼提升的微信公號作者「小鹿快跑」,喜歡收藏各種乾貨文的張海,然後就說「這就是大部分追逐知識付費的人所得到的結果」,就說那些知識是「碎片化知識」,但這些例子到底是極端案例還是真的能代表一定的群體呢?
這也是很常見的內容農場文套路,利用某些人的「極端故事」,例如長輩常講的一些「三叔公當年開刀失敗半身不遂,所以絕對不要聽西醫的話亂動刀」,這種莫名其妙的個案推導出的莫名其妙的結論,偏偏這些故事常廣為流傳且超洗腦,故事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邏輯謬誤2&3: 「錯誤歸因」,加上「打稻草人」
作者提到,這些知識付費傳授的多是碎片化知識,他說:
- 它們往往是一堆結論而非邏輯
- 它們往往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
- 它們往往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
- 它們往往只告訴你表面事實,不告訴背後原理
首先,這些碎片化知識並無法歸因於「知識付費」,也就是說,這不是「知識付費」本身的錯,而是「提供的內容不夠好」的錯,例如,難道你會說,市場上充斥著品質不良的產品,所以「賣產品這件事是大忽悠」?不對吧?
反而我認為,「付費」是一種「投票」,如果是品質不好的文章,讀者久而久之並不會願意訂閱,而能夠「良幣驅逐劣幣」,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有人願意花錢訂閱的產品,對這些人來說就是有價值的產品,無論是解決了他們的知識焦慮,還是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慾,還是讓他們能用更有價值的方式打發無聊時間,都是一種價值,所以才會有人願意付費購買。
再者,其實作者在「攻擊稻草人」,也就是立出一個很好打的對象,把它打倒,就說自己已經成功擊敗對方。例如這篇文章說的,這些知識付費傳授的這些簡化的結論,沒有推演過程與原理的內容,不值得學習,廢話,這我知道啊!這些叫做「無用的雞湯文」,但問題是你沒證明這些付費知識真的是這種知識呀?
邏輯謬誤4: 「似是而非」,正確的事實,但導出錯誤的結論
我曾聽過朋友分享直銷如何成功騙人的做法,非常有趣,他說「全部都錯或是天花亂墜的東西,是不會有人想相信的,大家會相信的是那種『前面先提供對的資訊,但是推論到直銷想要的結論』的那種說法」,例如我聽過某種話術:
人體有百分之七十是水。正確。
水是由氫以及氧組成的。正確。
這台機器可以在水中打入更多氧,讓你每天喝的水,能迅速將養份、高氧及能量帶入細胞中,調整體內新陳代謝。什麼?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打更多氧就能把能量帶入細胞?帶入細胞就能調整新陳代謝?
這篇文章哪邊似是而非呢?太多地方了,例如他說:
「我們必須得承認一個事實:不管你如何沒日沒夜的學習,你都趕不上知識的增長速度。」。正確。
「所以,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時代,最有效的學習並不是碎片化學習。」
什麼?這個結論怎麼來的?無論是碎片化的學習或是某個領域專精的學習,都是趕不上的,如果是我,會下的結論應該是,「不要想著要趕上知識增長的速度,而是要善用各種工具,與懂得各種知識的人協作,這是協作的時代而不是個人的時代」。
還有他提到,「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然後作者解釋,「這話什麼意思?就是說,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純粹就是一個大傻逼。」「如今社會早已分工得極其精細,並且各個領域都在飛速發展」。兩句都正確(但沒什麼關係)。
但是他的結論是:「所以,最好的學習不是追求成為一部百科全書,而是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什麼?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我怎麼覺得莊子並沒有要你成為某個領域專家的意思?
邏輯謬誤5: 訴諸權威
文章裡面引用了許多權威說的話或是故事,以此想「證明」它的說法是對的,例如愛因斯坦與司機的故事、富蘭克林把字句拆開再重拚最後成大文學家的故事,還有賈伯斯說:「你得到的知識根本稱不上知識,充其量只是信息。」
但這些故事或話語都非常空泛,並不是權威說的話或故事,就能替你證明你是對的。愛因斯坦那個故事根本只是個笑話,富蘭克林把別人文章字句拆開再重拚的訓練,我覺得這才是沒有內容思辨,所謂碎片化的知識吧!這樣怎麼可能成為文學家?還有賈伯斯那句話根本憑空飛來,你怎麼知道賈伯斯在批評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且我在網路上根本找不到賈伯斯講過這句話,這句話有出現的網頁都是引用這篇文章)。
邏輯謬誤6: 循環論證
用A證明B,再用B證明A,例如我曾問過基督教的朋友,「為什麼神是真實存在的呢?」「因為聖經這麼說。」「為什麼聖經說的是真的呢?」「因為神說聖經是他的話語」。兩個循環的斷言彼此證明,最後都還是斷言啊!
這一篇有提到,「為什麼說大部分知識付費都是大忽悠(唬人)呢?」我想說,他終於要論證了!
結果他只說,「它傳授的知識常常藥不對症」,呃,是忽悠是因為藥不對症,藥不對症是因為他忽悠你,你到底論證了什麼啊,就是兩句可以互相代換的斷言而已啊!
邏輯謬誤7: 以偏概全
跟前面提到的有些許重複,但以偏概全是這篇文章最常出現的問題。例如,我同意作者提到的知識焦慮以及瘋狂訂閱的讀者的存在,但不是所有人訂閱的原因都是知識焦慮,對我來說驅動我的不是焦慮,而是「好奇心」,這些人賣給我的也不是「焦慮解方」,而是「可能性」,讓我知道,「還有這種觀點呀!」或只是單純「聽故事當休閒」,不是所有人都期待聽完之後飛黃騰達功成名就的。
同時,他以一些品質不好的例子取代全體,還拿來斷言這些付費知識提供的都是碎片化知識,拜託那叫做雞湯文或是所謂「水分太高」好嗎?怎麼我讀的乾貨都蠻嚴謹的?
那麼,為什麼這篇文章看起來這麼有說服力,這麼多人轉載呢?整理出以下三個「內容農場常用套路」。
套路1:排比句。
一大堆排比句氣勢就是強,節奏就是快,很容易讓人放棄思考,一氣呵成往下讀,例如:
「你不知道怎麼選嗎?我幫你選。」
「你不想耗費時間學嗎?我幫你讀。」
「你不是想很快掌握技能嗎?我嚼爛了給你。」
但這其實是個「假設中的極端對話情境」,實際狀況是不是這樣根本不知道。
或是針對碎片化知識的解釋,其實以下四句在講的幾乎是一樣的事,只是用排比反覆強調而已。
它們往往是一堆結論而非邏輯
它們往往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
它們往往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
它們往往只告訴你表面事實,不告訴背後原理
套路2:使用「經驗」與「引用」大量堆疊,加上「人稱代換」
你仔細一看,整篇文章的故事、虛構的對話,以及引用某人的某段話的篇幅,遠超過論證的篇幅,可以說整篇幾乎都是故事,且人稱都偷偷從「我朋友」的故事,換成「你」,或是「我們」來下結論,讓人不知不覺覺得「自己就是這樣」
例如在講張海的收藏許多文章的故事:
「有一天,我打開微信收藏,
看到裡面竟然有1000多篇文章,
我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時候收藏的,
也不知道當時為什麼要收藏這些文章。」
最後,他一鍵刪了個乾乾淨淨。
如果「你」留心一點,就會發現,
現在「知識付費」傳授的多是張海所收藏的那種碎片化知識
或是講自己與學霸的故事:
我說:「我都看了你筆記好幾遍了啊。」
學霸說了一句:「未經你思考的知識是不屬於你的。」
我一下醍醐灌頂。
為什麼「我們」學了那麼多「知識付費」的知識後依然沒有長進?
(誰跟你我們啊!)
套路3:打預防針
作者在中後提到:「我不反對知識付費,但我反對鼓吹知識速成。我不反對碎片化知識,但我反對神化碎片化知識。求知這件事情,沒有什麼終南捷徑可走。」
這其實只是要打預防針免得大家砲火太猛,你明明通篇都用以一概全的種種邏輯謬誤,攻擊碎片化知識和知識付費啊!這簡直是把一個人批翻天,再說不要誤會了我不是針對你啊!
總而言之,我不是反對全部觀點,我不否認知識焦慮的存在,我也認同他的建議:真正的知識要靠實踐才會有效(所以才會這麼多人推吧?),我聽過羅輯思維,但只覺得故事有趣,他自己推導出來的結論有些我並不認同,而且聽久了都是同一套經濟學好棒棒理論……,我反對的是這篇文章「論證的方式」,這種論證方式,其實他跟他口中捏出來的「羅振宇們稻草人」,沒什麼不同。
而我認為沒有嚴謹論證的文章,是不值得盲目相信的,這篇真是絕佳的練習判斷邏輯謬誤的文章,還有很多例子我沒舉的,真是滿滿的槽讓人吐不完啊!分享給大家,也開放大家補充吐槽點。
若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下「拍手」給我支持並轉發給你的朋友們(可以多拍幾下手喔),或是「Follow」我,讓我提供更多優質文章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