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電子雜誌閱讀的更多想像:App Kono介紹
之前曾寫過一篇認為博客來電子書app體驗很糟糕的文章,獲得一些迴響,有趣的是,我上個月收到了來自Kono的Andrea私信,跟我說她看到了我使用博客來的經驗,想推薦我試試看他們的電子雜誌閱讀app Kono。
我原本想說,這是像焦點訪問一樣,是希望我能給他們一些從使用者角度出發的建議嗎?好呀!App本身就有提供14天的免費試用,下載之後,整個從註冊到閱讀的體驗都非常流暢,真的很好用,有把我之前用博客來app受創的心靈撫慰到啊~~
所以相當開心地跟Andrea分享我認為好用、不好用,以及有疑惑的點,都收到Andrea非常即時且清楚的回覆與討論,覺得這間公司真是熱情滿滿,動力十足。
然後她邀請我是否能將我的心得寫成一篇Medium文,好的壞的都能寫,Kono不會先審查過,並會提供我一年份的閱讀資格,原來如此,是放長線釣魚呀!(但我不知道我算不算大魚?)頭都洗一半了,就來寫我的第一篇產品介紹文吧!
由於我的Medium的走向偏向科技策略分析,所以我希望這篇文章不是一篇「開箱文」,而是能去討論我是用什麼觀點來看雜誌線上閱讀服務。
所以,這篇文章會分成兩個部分
- 使用體驗--不會從頭講起,只會講覺得最棒的三點,還有覺得不好的三個點。
- 我對雜誌數位化的思考:我們對「電子雜誌閱讀」,是否能有更多的想像?
使用體驗:
首先是覺得最好用的三個點:
1. 好讀版:
根據你使用的「載具」,例如手機、平板、網頁,長出最適合載具的閱讀配置。
原本我認為我應該不會訂閱電子雜誌服務,首先,我認為不太可能在「手機」上看雜誌,螢幕這麼小,要怎麼看充滿大圖和文字的雜誌?若是用平板看?平板應該是最適合看雜誌的載具,但我有平板但沒有常帶在身上,雜誌這種殺時間用的東西就是要在平常通勤等零碎時間看呀!所以我原本認為,這個服務並不是這麼適合我。
但是好讀版解決了手機閱讀的問題。
例如,同一篇文章:
我在手機上看到原始pdf版是這樣的:(可以想像把這一坨圖和字塞在一個小螢幕裡是什麼樣子......)
而且因為雜誌是雙開,但手機只能顯示單頁,因為雜誌版面設計的關係.被切成單頁的時候,圖表跟文字會對不起來,圖可能在這一頁,但文字敘述在上一頁。
但是點選了左下角眼鏡的icon,就會變成以下的好讀版。
介面很乾淨,字體夠大,單行閱讀, 文字跟圖表是匹配的 ,閱讀方式是直接往下滑,連續閱讀。
在平板上也會長成另外適合螢幕的樣子,可以在一頁裡看到更多資訊,超好用!可惜不是所有文章都有,有些文章只有pdf檔,用手動放大閱讀。
Andrea說,這是利用Kono自行開發的人工智慧程式--「Smarticle」自動偵測長出好讀版的,有些文章只有pdf沒有好讀的原因,是因為那樣的介面比較適合pdf,例如圖片比較多的內容。
但我觀察有些只有pdf版的頁面,還是好讀版比較好閱讀,我認為既然都是自動長出來的,應該統一所有文章都有pdf以及好讀版兩種,交給讀者自己選擇他們要看什麼版本比較好看就可以了。
無論如何我還是很喜歡好讀版,這是讓人WOW!的功能,也能增加手機上的閱讀體驗,讓人更黏著在這個服務上。
2. 提供跨國雜誌,還有「日文獨家中譯版」
除了台灣的雜誌以外,還能看到香港、日本、歐美的雜誌,我最喜歡的是有些日本雜誌有「獨家中譯版」!數量其實不多,但內容很獨特,我看了婦人畫報的一篇中譯,是日本高橋宫妃九子王妃的文章,從墜飾講到日本鎖國時期講到博物館,很精彩有趣,翻譯品質也很好(不知道是一篇一篇人工翻譯嗎?),這也是WOW的時刻。
3. 相似文章推薦以及「焦點」推薦
在好讀版的文章最後,會有相關「文章」的推薦,這些文章是跨雜誌的,又前面提到的人工智慧Smarticle從雜誌庫當中主動挑選出來推薦,若是覺得這篇文章很有趣,看到相關文章就很容易一直看下去,不像看傳統雜誌,有些喜歡,有些不喜歡,這讓我可以一直觀看感興趣的內容。
例如以下是剛剛婦人畫報文章結束後推薦的相關文章:
這樣的推薦不只在文章最後,Kono也有一個「焦點」頁面,是整體判斷我「可能會喜歡什麼文章」,然後推送給我的專屬推送頁面,不過我覺得焦點的部分有時準有時不準,例如以下BBC文章是我有興趣的沒錯,但有時會推「一手車訊」給我,就不知道那人工智慧是怎麼算出來的…… (Andrea的回覆是說,這部分較需要長時間使用,累積個人閱讀行為數據,才會越來越準。)
其他的就是使用上非常流暢,幾乎沒遇到什麼問題,且在小細節都做得蠻貼心(例如每本雜誌都有簡短介紹),我認為好的介面設計應該是要讓使用者「無感」,但可以很流暢地使用服務,達成他的目的,更棒的是帶來一些驚喜,所以「沒有不好用的感覺就是好用」,加上上面提到的驚喜,讓我一使用完就很開心地跟Andrea分享。
但是寫這篇文章卻是快一個月後的事,因為我希望可以試試看有沒有「長期使用」之後會覺得好用或不好用的地方,的確發現了一些缺點。
接著是殘酷的三個缺點:
1. 缺乏某些主流雜誌,或是出刊時間比紙本雜誌要慢
例如缺乏經理人、數位時代,商業週刊……等等,應該是非常多人會想要讀的雜誌,另外,雖然有提供天下雜誌,但卻是「精選版」,沒有所有的文章。
出刊時間也是問題,雜誌這種東西和電子書不同,它的時效性更重要,有些像財經相關或股市分析的雜誌,時間過了,內文就不太有價值了,這時延後出刊就是嚴重的問題,像「財訊」雜誌,大概延後兩週,但有些就蠻快,像壹週刊。當然還是有些時效性較低的文章,例如BBC知識(我很愛看),就看閱讀的人喜歡的雜誌內容,是否具有時效性的需求了。
我猜測應該是出版社不願意提供授權,或是延後提供授權,畢竟這是「看到飽」,可能衝擊雜誌的銷量,所以我猜測其他電子雜誌閱讀軟體應該也有類似的限制?
2. 跨螢幕體驗不完整:
Kono的手機、平板、網頁版本,雖然能同一個帳號跨螢幕閱讀,但三者是不同步的,也就是說,我用手機看到一半的雜誌,到平板上是無法繼續看的,我已經加入最愛的內容等資訊也都是不同步,這對我在通勤時使用手機閱讀,回家想用平板繼續閱讀的行為來說蠻不方便的。
3. 好讀版與文章推薦不是每篇文章都有
文末的推薦文章,在手機上只有好讀版後才有,但不是每篇文章都有好讀版。只有使用電腦網頁閱讀時,才會所有版本有推薦文章。推薦文章是個好功能,好讀版也是個好功能,可惜手機上兩者都尚未完整,這兩者都是其獨家技術Smarticle做到的,很希望能普及到所有文章。
對電子雜誌,我們是否能有更多的想像?
除了體驗以外,讓我很想分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Kono讓我重新思考雜誌「數位化」之後,除了換個載具,從紙本變成數位以外,其實我們能有更多的想像。
想一想,內容「數位化」這件事,能幫助我們做什麼呢?
第一個:容易切分
傳統上我們閱讀整本雜誌,但Kono將雜誌變成一個一個單篇的「文章」,並有容易閱讀的目錄,我們可以直接跳到我們想看的文章閱讀就好。
第二個:可搜尋
Kono的搜尋可以包含雜誌和文章內容,無論是好讀版或是pdf版都能搜尋到,非常好用簡單。數位化讓所有的雜誌,跨雜誌、跨時間地變成一個大資料庫,裡面的文字可以使用「搜尋」的方式找到,我們再也不用記得雜誌名稱、分類、卷期,只需要知道你感興趣的「關鍵字」就可以了,這是雜誌版本的Google Search呀!(但在這個時代,這是數位化的基本囉!)
第三個,可追蹤、可分析
當文字數位化之後,程式能更容易追蹤你的閱讀習慣與行為,這就是為什麼Kono推出了Smarticle,一方面,Kono可以使用追蹤與人工智能推薦讀者適合的文章,讓讀者一直看下去。
Andrea同時分享,他們也會定期提供合作出版社讀者的閱讀報告,包含使用者輪廓(性別、年齡、地區、使用裝置等等)、雜誌內各篇文章的閱讀次數、閱讀時間等等,讓出版社可以更為準確地了解讀者喜好,也就是說,這是雙向的閱讀體驗與回饋,讓Kono能提供出版社更多價值,減少出版社對此類「看到飽」服務的疑慮。
尤其對雜誌來說,這是每個月甚至每個禮拜都會出版的東西,內容量是絕對爆炸的,這樣的推薦功能,能讓讀者更能讀到想要的文章,也能彌補Kono缺乏某些主流雜誌的缺點,因為靠著推薦,讓我們讀到更多想讀的文章,發掘以往不會閱讀的好雜誌,而非某幾個大出版社的文章。
是不是很耳熟呢?這是雜誌版本的Netflix呀!很有趣的是,我跟Andrea這麼說之後,她說他們內部的確是自己說自己是雜誌版的Netflix,哈!(順帶一提, Netflix一開始做智慧推薦系統,也是想以推薦較老電影的方式,解決庫存不足的問題)
第四個:不同的呈現可能
例如以下GQ雜誌,柯文哲得了2017年度風格男人的獎(嗯……的確是很有個人風格),除了文字與圖片介紹之外,還能用影片的模式,這也很符合「雜誌」的多元繽紛吸引注意力呈現方式。也許之後雜誌上介紹的內容可以用手指360度轉動觀看,或是還能做直播直接與訪問人物互動呢!
總之,我認為Kono是一個有趣且體驗很棒的線上雜誌閱讀平台,且公司有深刻思考「數位化」代表的意義,並開發出對應的功能。公司是由一群美國史丹佛台灣校友一起在矽谷創立的,但非常在地化,這樣的新創很想好好支持一下呀!
而且公司動能滿滿,例如我跟Andrea提到,在Google上搜尋Kono關鍵字的時候,在Google第一筆搜尋結果之前,是Kono的廣告,這其實蠻浪費的,因為會搜尋Kono的人,就是已經知道Kono了,為這個關鍵字投廣告,還放在第一筆搜尋結果之前,大家都會去點的位置,蠻沒必要的。
跟Andrea提完,我下次搜尋時,那筆廣告已經拿掉了,也太快了吧!自己的建議有被採用,總是覺得小確幸,哈哈!
總之,很推薦大家試用,註冊之後(能用Facebook註冊)前14天無限閱讀是免費的喔!
iPhone和Android都到app store搜尋Kono就能看到了
以上,給各位參考,歡迎分享建議,我相信他們會很願意修正的。
若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下「拍手」給我支持並轉發給你的朋友們(可以多拍幾下手喔),或是「Follow」我,讓我提供更多優質文章給您。
關於拍手,我想來做個實驗,由於我的文章都是免費的,拍手不會計價,我希望拍手除了支持之外,也能嘗試做為投票工具,所以:
- 如果你/妳只是單純喜歡這篇文章,請給我1–4個拍手。
2. 如果你/妳很喜歡我的「產品分析」類型的文章,請給我這篇文章5個以上拍手,越喜歡當然可以拍越多,我之後會為你常寫的!
希望我不要搞得太複雜,有趣就好,歡迎大家回覆意見,我之後會發表統計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