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Uber司機教我的事

Evonne Tsai
3 min readSep 7, 2017

--

我這兩天到苗栗開北亞的會議,和同事一起包車回家的時候,跟司機聊天發現高手在民間阿!

我們那車有日本人,中國人,還有我台灣人,在不同的地方下車,日本人先下車,他用流利且標準的英文指引日本人如何走到她的飯店,還稍微介紹了一下那附近有什麼景點可以去一下。

然後我跟中國人聊到中國的稅金制度,他都大概知道所以加入,從稅到醫療到五險一金,樣樣都能聊。

然後中國人下車,只剩下我跟他時,我跟他說,你英文很好,而且懂很多耶!

他說,他之前開uber,專門載機場接送與高階商務客,從機場會叫uber的,有大約70%是外國人,所以英文是基本(70%不知道是真的還是隨口說說,但蠻合理的)

然後我們開始聊uber,他說uber雖然抽成多,但其實會使用的客人品質蠻好的(科技的先行者,一般知識水準較高),而且只要平台有夠多人使用,加上他的服務好,英文好,車好(BMW),客人其實會跟他要名片,之後直接找他,例如公司常常打電話給他要他去載外國客人(針對這種有價值的司機,雙邊媒合用的平台,媒合完就直接被跳過了,我想潔客幫還有許多O2O平台,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我跟他說,他用商業戰略的思維在載客耶!他懂他的客群,也懂針對這些客群,自己要有什麼軟硬體資源(服務,英文與好車),通路也有了(從uber開始,建立市場之後直接對客人)

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說,他之前有創過業(有自己創過業的真的不一樣),但和開車很不同,是做另外一種材質的手機殼。

他認為人們使用手機殼的原因,不一定是要保護,還有很大部分是美觀,所以他使用另外一種車用的,延展性很好的材質,再找設計師做設計,自己進材料和模型機,做成跟手機可以無縫結合的手機殼,比一般手機殼更美觀,(但這個手機殼的缺點是防刮不防摔,然後他發現台灣人雖然其實不常摔手機,但還是要買個防摔來保護一下心安……)。他一開始創業大概一個月賺十幾萬,但之後慢慢掉下來賺六七萬,但他日也做,夜也做,實在太累了,所以決定還是開車輕鬆,現在沒有uber他還是照做企業包車接送與機場接送。

他說他對創業還是很有興趣,常看國外一些科技網站,也follow kickstarter,之後想做Airbnb,但政府法規的限制這邊讓他覺得有點困難。(我覺得他想做Airbnb可能是他的興趣,也可能想延伸他現有的優勢--英文、目前這些客戶名單、他已經建立起來的服務內容,包含聊天話題與知識。如果是考量這些的話,那真是非常有頭腦的司機)

若是這樣的人做旅遊業,做為台灣與外國人對接的第一個窗口,外國人還不愛死台灣嗎?

從軟體思維來看,無論是uber或是Airbnb,這些是外國人到台灣,接觸到的「介面」,而這樣的司機以及房東,是個類似旅遊的「最後一哩路」的概念,是外國人融入台灣文化很重要的接口,他這樣的人才是「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另外一種解釋呀!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多按幾下「拍手」給我鼓勵,或是按”follow”讓我持續提供優質文章給您。

--

--

Evonne Tsai
Evonne Tsai

Written by Evonne Tsai

財金人,科技人,行銷人,商業思維學院產品課程主理人;十餘年產品行銷與管理經驗,Mail: evonnetsai417@gmail.com

Responses (2)